從語言功能談幼兒英語學習問題

商品名稱:

從語言功能談幼兒英語學習問題

詳細介紹:

作者:台北榮總/李淑娥

本文出自: 轉載於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

自從國家領導階層喊出「走向國際化」的口號後,負責行政的各部會便開始規劃相關的措施,與國際間交流最基本的工具「英文」就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目標。其中和幼兒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英語教育向下延伸的浪潮,教育部計畫從小學開始教學,家長就緊急的從學前開始尋求私人的英語補習機構,害怕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。因為需求人數眾多,幼稚園或托兒所在情勢所逼下,紛紛開設「雙語教學班」或「全美語教學班」,並重金禮聘「外國人」擔任講師,才能持續招攬到幼兒來就讀,不至於影響營運。尤其是台北市,不少私立幼稚園和托兒所因為沒開設雙語班或全美語班,而面臨關門的命運。 讓全民都會說英語,起碼未來的一代都能用英語和國際人士溝通,這原是一個

理想的目標,但施行至今,因為全民的過度冀望,改變原來幼兒園的生態環境,扭曲了幼兒教育的實質目標,影響幼兒負面的問題已經相當令人擔憂,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 張湘 君所長也發表「孩子!對不起,我錯了」的文章,沈痛的述說自己女兒上完「全美語幼兒園」進入小學時,出現文化認同差異、講英語式國語、排斥寫中文等種種問題,警醒家長不要重蹈覆轍(中國時報,91.11.26;新手父母,92.9)。

  很多的幼兒園老師也在擔心這些浮現的負面問題,但基於經營的種種考量,不得不跟著潮流走,沒有勇氣戳破家長的迷思。筆者常會在幼兒教師的研習場合中,談到幼兒學習英語的相關問題,幾乎 全場 老師都有同感,曾三次受研 習 老師邀請到園所對家長演講,殷切的希望他們的家長們也能分享這些資訊,但都在演講日期前幾天以「下次再邀請、學校有事、請改題目」等理由取消。聽到他們既抱歉又無奈的表達,我心有戚戚焉,一直想找適當機會幫他們把心聲說出來,今天藉助早療會訊一隅,由語言功能觀點,敘述我對幼兒學習英語的看法,希望能協助真正關心幼兒教育的老師們,完成他們想將這些資訊分享家長的願望。 語言學習愈早開始愈好? 語言的功能表面上只是一種工具,一種人與人之間交換訊息的溝通工具。但實質上,語言最重要的功能是社會互動和文化傳承。「語言的學習愈早愈好」這個論點是就語言學習的生物觀點來研究的,因為人類的大腦年紀愈小,可塑性愈高,所以有所謂的「語言學習關鍵期」,引領著大家深信不疑補習班的廣告「切勿錯過語言學習的關鍵期」。我們應該先想一想,到底我們期望孩子的英語能力到如何才算可以,這樣的期望值是否一定要在四、五歲就開始學習才有可能完成?這個答案雖然因人而異,但實際一些,如果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唸完大學,那麼,大學生該有的英語能力就大概是我們的期望。


   依「全民英檢」的建議,台灣非英語系的大學畢業生最好能通過「中高級」的檢定,其程度是:可以在日常生活及工作情境中使用英語洽談業務、書寫報告、閱讀會議記錄,其中可能有錯誤,但無礙溝通。如果具有這樣的英語能力,相信在全球化的國際發展競爭中,是不會在語言能力上吃虧的。以中高級這個指標來看,如果課程規劃得宜,小學兩年、國高中六年、加上大學期間的練習,中高級程度的英語是一項絕對可以完成的任務,那麼,輸在起跑點的小朋友,是不會永遠落後的(台灣大學 外文系暨語言學研究所 張顯達 教授,成長季刊第49期)。

  EQ重要還是IQ重要? 上雙語或全美語班的孩子,父母每天 和 老師的話題大都是「他會用英語說XXX、XXX都還不會用英語講」,而不是像非美語班的家長,比較會關心孩子的飲食、情緒和人際互動問題。在美語班常出現兩個小朋友發生爭執,告狀到老師處希望能公正裁決,而旁邊的外 國 老師一句「NO CHINESE」,硬生生將孩子的情緒壓制下來,垂頭喪氣走開,因為學校規定不准講中文,而孩子的英語能力又還不足夠深入表達意思。這樣的情景看在幼教出身的中 國 老師眼裡,真是擔心,但這是規定,也是家長繳昂貴學費後最期望的標準。 學前幼兒是情緒、人格養成的重要階段,生活教育才是重點工作。古有明訓:三歲看大、六歲定終身,這些前人累積的寶貴經驗,至今仍為幼教學家一致認同。在全美語或雙語的課程安排下,幼兒到校就開始念英語詞彙,接受其他課程的時間被排擠掉,相對的減少時數。更何況,這樣的學習方式,孩子的英語不見得可以學好。因為,幼兒學習語言的方式不是用「教的」,而是用「浸泡式學習法」效果才比較好,所以生活在國、客語並用的家庭,孩子自然而然學會國語和客語。如果孩子只靠在學校學習英語,老師教學時間有限,而同儕間程度都還在剛開始階段,無法發揮相互學習的效果。多數家長的英語程度沒辦法在家使用英語和孩子交談,頂多幫孩子複習的角色而已。這樣的英語學習環境,其收穫和所付出的代價是很難平衡的。如果每週只兩節英語課程,藉由唱跳遊戲中,讓孩子先熟悉英語的發音,其他時間,回歸一般幼兒教育課程,兼顧認知、技能、情意的發展。讓孩子在學前階段,能輕鬆的使用熟悉的母語和同儕互動,互相分享經驗,即使有情緒困擾,也能得到適當排解,逐漸發展成熟的人格特質與人際互動技巧,奠定未來與人相處中最珍貴的社會互動能力。

  中文重要還是英文重要? 正當台灣掀起學英文的狂潮,在台灣之外的世界,卻形成了學習中文的熱潮,這兩個發展方向背道而馳的語文學習熱預示了什麼樣的未來,頗耐人深思。語言是思想的「載體」,人的思想皆是從生存的環境中激發、領悟、創造出來的,這些東西要通過母語的組織才成為有系統的、獨特的內容,所以母語是一個人從生存環境中所創生出來的思想憑藉(何懷碩,聯合報,92.2.16)。在母語(中文)未達某種程度之前,幼兒過早學習英語,會有一些問題產生,如使用英語文法說中文、不認識和不認同中國文化等,將「唸書給我聽」說成「念我一本書(READ ME A BOOK)」,不曉得端午節做什麼?卻對萬聖節由來很清楚。沒有人不希望國民在母語之外有較佳的外語能力,但是,如果我們現在的孩子沒有學好母語之前便去學英語,我們文化的發展創造將停頓,華夏數千年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將逐漸消失。英語再強,至多也只能學到「工具性」這部分功能而已,因為不在西方的生存環境中接受薰陶,所以也很難深入西方文化。 許多人認為只要學好英語,便等於取得進入全球化市場的執照。其實,學前幼兒的國語能力也有待加強,因為國語畢竟是在台灣本土學習的最重要工具,也是進入小學、國高中、大學時,學習專業知識的根本技能。到底要培養孩子成為英語流利的庸才,還是培養英語說得通就可以的專業人才,值得父母深思。隨著大陸在全球經濟地位的提升,外國人學習中文的熱潮不斷擴增中,未來全球五分之一中文人口將使中文成為全球化強勢語言的第二位(亞洲週刊,92.1.6),未來中文的重要性不容忽視。

  人類天生的語言技巧優於任何種動物,這是造物者對人類的特別恩寵,一定有其更深入的職責,不僅只當作表面上一種傳遞訊息的工具而已。人類還可藉助語言,連結彼此內在的感情世界;更可藉助語言,承先啟後各具特色的文化資產。每個人若想要藉用語言的全面性功能,前提是必須具備優秀的母語能力。在國家花大錢聘請會說英語的外 國 老師,家長一窩蜂花昂貴的學費送子女入「全美語教學班」「雙語教學班」之際,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大家在抉擇時有正面的參考價值。